学校主页  |  E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华附中举办“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地校开放日活动

发布时间:2012-04-17 作者: 档案室编辑 点击数:

4月17日下午,国家级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海淀区基地校开放日活动在清华附中举行。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张卫光、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任虹、海淀区教委副主任王建忠、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大附中书记生玉海、首师大附中书记金晓莉、航天科工集团科技与质量部部长符志民、海淀区教委中学教育科科长苏纾、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颍惠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人大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清华附中、理工大附中、北航附中的80余位领导、专家和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整个活动分展示课观摩、汇报、点评、论坛交流等几部分进行。与会人员首先就各自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分别观摩了数学论文答辩、形独游戏探究、数学知识竞赛、手持技术与数学实验、小小爱迪生、物理实验拓展、基于HPS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生物实验、学生领袖训练营读书交流会、国学社活动展示等十堂展示课,这十堂展示课形式多样,内容涵盖数学、物理、生物、人文等多个方面,向来宾展示了清华附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大中学衔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展示活动结束后,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从组织机构、总体工作进展、研究特色、各子课题进展等方面向与会领导、专家来宾介绍了清华附中自加入四校协作体(国家级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协作体”在海淀区设有四所课题基地校,分别是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以来在各个子课题以及整体推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形成的特色。他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四所基地校共同的努力,在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努力将其形成为一套长效机制,既要有固定的培养师资队伍,还应有相应的政策和机制支持,从而使学生的先修课程不仅仅成为一种经验的获取和思维的锻炼,还能为其大学的学习提供便利。

清华附中数学教师周建军、清华附中高二学生邵成阳分别就“数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数学创新人才学习”做了汇报。随后,清华大学教授白峰杉对所观摩的“数学论文答辩”展示课进行点评,从一名“观察者”的角度阐释了他对于中学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要帮助学生获取积极的学习状态、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帮助他们学会不受束缚地、自由地思考,即使他们的思考有些稚嫩,即使他们的思考天马星空,只要教师完成好自己的这些使命,那么我们便能为这些未来的领跑者搭建最适宜他们发展的平台。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在发言中,简要说明了自己观摩本次展示课之一——数学论文答辩的感受,他指出,在学生进行论文选题的过程中,目标不在于形成多么富有实际意义的选题和成果,其意义在于其中帮助学生接受训练、获取经验以及畅想的过程。

在随后举行的校际交流论坛上,人大附中副校长陈华、北大附中副校长张思明以及首师大附中教务主任刘明分别就“高中与高校共同育人合作机制的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与环境营造”、“普高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的题目介绍了这三所基地校在大中学衔接培养方面所取得的经验、进展和成果。在自由发言时,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大附中书记生玉海、首师大附中书记金晓莉、航天科工集团科技与质量部部长符志民等分别发言,对清华附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赞赏。

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做总结讲话,他首先感谢清华附中以及其他三所基地校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努力;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在并不宽松的条件下在对教育体制提出挑战,这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就能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在开始进行项目研究时,他对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如何处理“点”和“面”的关系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通过参与清华附中开放日的活动,自己已有了进一步的答案和方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像王殿军校长所介绍的清华附中的做法一样,针对的是不同的层次:全体、群体和个体。所以我们现在的责任是要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环境,通过三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希望能够整合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从而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

最后,主持论坛的清华附中副校长杜毓贞宣布清华附中开放日活动结束,并感谢领导和专家们对清华附中的支持。(摄影:清华附中档案室、校办等)

清华大学教师的展示课 清华附中教师的展示课

清华附中教师的展示课 参加清华附中开放日活动的领导、专家合影

办公室电话:62784695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清华大学北侧


© 爱游戏买球(昆明)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 05029635 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